国际教育圈招生战愈演愈烈,教师角色悄然转变
新学期的钟声敲响,国际教育领域的竞争硝烟四起,招生大战愈演愈烈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国际学校的招生KPI如同指挥棒,不仅左右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,更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模式与职业生态。
教师们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,而是身兼多职,讲课、招生、家访、宣传、满意度调查……每一项都成为了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。家长满意度的高低,有时甚至超过了一堂精彩绝伦的课程,成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。一位教师若“不受待见”,即便倾尽心力,也可能因满意度低分而被贴上“绩效不佳”的标签。
荒诞现实:生源流失,教师背锅?
晚上九点,某民办国际部的办公室里,班主任李老师面对屏幕上的“稳生控流”四字,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辛酸。仅仅因为两名学生因家庭原因转学,导致生源流失率超标,她的绩效奖金便被扣除。这一荒诞现象,在国际学校中并不罕见。学生转学,本是家庭决策,却往往让教师背上了莫名的罪名。
为了稳住学生,教师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。有的老师自掏腰包,陪伴厌学的学生;有的老师被迫劝家长放弃送孩子出国;更有甚者,学校要求老师在家长提出转学意向后立刻进行“围追堵截”。在这场“生源即生存”的战争中,教师们的角色早已悄然转变,成为了招生专员、心理咨询师、市场公关的集合体。
校规变“买卖”:特赦与积分,规则何在?
在南方某校国际部,一场荒诞的“特赦大戏”上演。一名考试作弊的学生,本应被开除,却因“稳生控流”压力大而逃脱惩罚。校规在这里,成了招生形势下的灵活应变策略。更有学校推出《德育积分管理办法》,将扣分与加分明码标价,处分可以靠“刷分”降低等级。
本应作为规则底线的校规,如今却成了招生压力下的“交易筹码”。校方为了稳住学生,不惜随意修改处分、调整规矩。在这样的体系下,孩子们学到的不是尊重规则,而是如何利用规则。教师们则夹在中间,既要维护纪律,又要迎合学校的招生考核,疲惫不堪。
人口趋势变化下的招生焦虑
新生儿减少,让各校陷入前所未有的招生焦虑。为了抢夺生源,教师们不得不“多线作战”。家访、送教辅资料、撰写宣传页、翻译公众号文章……教师们解锁了一项项新技能,从课堂走向市场,从教师变为销售。
然而,招生KPI的压力让教师们不堪重负。某民办高中国际部甚至要求教师上交潜在生源名单,并暗示利用私人关系拉学生是必要手段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教师们的热情与信念被消耗殆尽,而最终受损的,是那些本该享受优质教育的孩子们。
教育,不应被KPI左右
面对教育领域的这场招生大战,我们不禁要问:教育,究竟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追求100%的留存率,还是为了100%的用心率?当学校将生源稳定的责任推给教师时,是否想过真正能留住学生的,是扎实的教学和良好的学习体验?
教育,不是生意,更不应被KPI左右。让教师回归课堂,让学校回归教育本身,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。否则,当KPI游戏散场时,留下的只会是一地鸡毛和无尽的遗憾。